盈亏平衡通胀率是由通胀保值债券 (TIPS)和标准美国国债的利差计算得出。该指标下降源于,名义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下降速度超过了TIPS。对美联储来说,这个指标带来的通胀将低于目标预期绝不是好消息。美联储长期以来一直认为,持续低通胀对经济的危害与物价上涨的一样大,因为它会迫使联储将借贷成本维持在过低的水平太久,从而削弱联储抵御经济衰退的能力。
近期,一则“自热锅为何突然凉凉了”的话题,冲上了热搜。
网友们这才意识到,这种几年前备受瞩目,让全民疯抢的速食品,不知从何时起,早已没有了以往的热度。
明星不再代言,网红不再造势。
行业热度持续降温,各大商超,将自热火锅、自热米饭摆在了显眼的位置,可即便打折售卖,消费者也不买账。
据说连生产自热锅的企业,也遭遇了业绩“滑铁卢”。
真是应了那句:“被这个时代淘汰时,连声再见都不会对你说”。
可曾经风靡全国的“自热锅”,为何会毫无征兆的被抛弃呢?
自2015年起,微商圈里突然涌现出了一种新潮的速食品——自热锅。
不用插电,不用烧火,加上冷水静待几分钟,锅子自己就会沸腾,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,一顿美餐便腾空出世了,简直不要太方便。
于是乎,消费者争先恐后,纷纷想要去尝鲜。见状,资本市场也蠢蠢欲动了。
莫小仙、食人族在内的四家食品企业,率先抢占市场,完成融资近8个亿,将自热锅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为了创造出热卖的爆点,资本更是不遗余力的打造出了半个娱乐圈都在吃自热锅的景象。林更新、谢娜、华晨宇,纷纷成了自热锅的代言人。
明星试吃,其他渠道多方位立体宣传。
各大网络红人,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,如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疯狂种草。
明星效应加上网红的渲染,在2017年双11期间,自热锅在天猫平台卖出了数百万份;
而在2018年双11当天,自热锅的全网销售量,突破450万份,同比增长2倍。
更夸张的是,2019年双12期间,自热锅在快手带货一哥辛巴的直播间里,创造出了“十分钟卖出半个亿”的销售神话。
很快,各大商超、小卖店,都将自热锅摆在了店铺最显眼的位置。
网络售卖加上线下售卖,让小小的自热锅,迎来了身价百亿的高光时刻。
自热锅成了速食品界的顶流,也成了资本的宠儿。
传说,味精大王“莲花健康”,都有意要收购某自热锅品牌,只不过后来不知为何没谈拢。
显然,自热锅这个赛道的爆火,吸引了更多的餐饮品牌入局。
曾经那些只做罐头、只做副食品的小公司,也争先恐后的开始生产自热锅。
海底捞、小龙坎、蜀大侠、大龙燚等知名企业,更是在短时间内加入了这个赛道。
他们不仅推出了自热米饭,还在最初的基础上,将产品进行了拓展,增加了自热火锅、麻辣烫、关东煮、毛肚、小龙虾等品类众多的自热类产品。
自热锅也很争气,尽情发挥它的优势。
以往吃火锅要备食材,吃完要洗碗刷盘子,如今只需要加入半瓶水就能实现火锅自由,这无疑是给“懒人”群体和“宅男宅女”的味蕾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。
尤其是到了2020年,疫情大爆发,点外卖不方便,线下餐饮受限,“宅经济”大火,自热产品更是成了人们囤粮和改善生活的必备美食。
可是,到了2022年,自热锅的势头突然就不足了。
整体营业额跟2011年相比下降了20%,很多代理商反应,自热锅出现了卖不动的现象,曾经挤破头想要入局的企业,则直接放弃了这个板块。
超市、门店更是停止了对自热锅的进货,因为原先积压的产品,如今压根无人问津。
真是应了那句“眼看它起高楼,眼看它宴宾客,眼看它楼塌了”。
难道真是前几年花光了所有的运气?才导致红极一时的自热锅,突然就不热了?
或许所有事物的发展,都逃不过盛必衰,月满则亏的规律。
坦白说,老百姓之所以长期追捧某个产品,肯定是因为这个产品有值得去购买的优势。
但就自热锅而言,则很鸡肋。
一开始因为明星效应、跟风赶时髦,人们会上头买一些回来尝鲜,来体验。
但是时间一长自然就会发现,自热锅并没有为消费者本身,带来“嗨”的体验。
首先,自热锅的性价比并不高。
打开重重的盒子,盛水和放发热包的面积占据了一多半,而放食材的部分则只有浅浅的一层,最多只能容纳下几块肉片和一点点青菜。
东西虽少,可是价格并不便宜。
通常在线下实体店,一盒素食自热锅就要卖到18元以上;而肉食锅最低也要卖到25元以上。即便网上价格略低,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。
大家都会算账,又贵又吃不饱,还不如买了蔬菜,加上火锅底料,简单吃一顿来的痛快。
其次,自然是口感。
讲真,自热锅的口感并不好。无论是菜品还是肉类,都是提前腌制入味的冻干食材。
生产厂家为了保证菜品不坏,还会加入大量的防腐剂,和其他保鲜类的东西。
而为了掩盖食材不新鲜这个缺点,自热锅一般会做成麻辣或酸辣的重口味。可调味用的底料,却又是市场上并不受欢迎的冷门口味。
自热火锅如此,米饭就更夸张了。
米粒儿看着晶莹剔透,其实没有任何嚼劲,也没有米香味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自热锅里用的“米”并不是我们平常吃的大米,简单来说就是重组大米:
将大米和小麦煮熟、碾碎,然后按比例挤压膨化,最后再制成大米的样子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平常吃的米饭,蒸熟需要大半天,而自热米饭则只需要加热十来分钟。
有科技与狠活的参与,食品安全自然是令人担忧的。
自热包里装着的,是焙烧硅藻土、铁粉、铝粉等化学物质,遇水便产生高温,操作不当确实有安全隐患。
更有甚者,从自热锅的菜包里吃出了铁丝、塑料片……
不知那是传言还是真事,但能确定的是,在我国的《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》中,并没有收录“自热食品”。
这就意味着,自热食品行业的确缺乏国家标准,而且它的入门槛极低。
再者,关于“自热锅突然凉了”不可忽略的终极因素,就是大环境。
如今,人们的就餐场景不再受困,宅在家里吃速食品,已经成了过去式。
被自热锅压了许久风头的外卖行业,29元、39元小火锅,便趁机奋起反击,推出了许多优惠券、利民政策,来重新抢夺属于他们的一亩三分地。
只有几片木耳、藕片的自热锅,和一顿热乎乎的饭菜,若花的是同样的价格,相信大多数人会更倾向于后者。
由此可见,自热锅从爆火到凉凉,其实并非无迹可循,毕竟在吃货们心中,美味、安全,性价比高的食品才更被青睐。
自热锅先前的爆火,让一些企业收获了阶段性的红利,应了那句“站在风口浪尖上,连猪都能飞起来”。
如今红利期消退,难道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,自热锅真像传说中那样,摆脱不了销声匿迹的命运吗?
事实上,许多生产自热锅的企业,已经走上了自救的道路。
颐海国际,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,对相关产能扩张进行了调整,将原先规划用于覆盖华北及东北地区的自热食品,下调了60%多的产能。
而业界大佬“自嗨锅”品牌,则在保留原来的口味的基础上,又推出了几大新品。
例如“新式快煮面”、“创意米粉”等,想要通过丰富产品,来打造出品牌矩阵,进而打响自家的牌子。
除此之外,自嗨锅还试图联合政府拉赞助,扩建场地,对自热食品赛道进行重新整顿。
现在看来,“自嗨锅”应该是意识到了商标通用名称化中,隐藏的那个不容小觑的风险。
事实上,文章中提到的“自嗨锅”是自热锅的一个品牌,而非“自嗨锅”等于“自热锅”。
不知道“自嗨锅”是吃取名的亏,还是着了营销的道。这么多年,活生生用自己的品牌,给其他的自热产品做了嫁衣。
也正是因为人们将自嗨锅误认为是自热品类,才有那么多的小企业乘着这股热风,挤进来浑水摸鱼。
用那些价格不低、质量不优的产品,来以次充好,混淆视听。
好在,如今一些想继续做自热食品的企业明白了,想要打破自热锅性价比不高这个魔咒,就必须货真价实,精益求精做好自己的品牌。
只有这样,当再有人说自热锅是个坑时,才不会一棍子打翻一船,而是指名道姓的去唾弃。
另一边,莫小仙使出的自救招数也是研发新产品这招。
公司研发团队研发出了零脂肪、零添加的泡面、自热米饭、杯装酸辣粉等新产品,试图以新鲜感再次勾住吃货们的味蕾。
但与“自嗨锅”不同的是,莫小仙这次瞄准了下沉市场,他们想要通过下调价格,把控产品质量,将产品卖到三四线城市、农村小卖部,来激发潜在的市场份额。
不得不说,提高性价比,同样是最强有力的措施。
口味上去了,价格下来了,还是会有一部分人群去选择购买。
毕竟,即便自热锅的红利期一去不复返是不争的事实。
可在当下,“懒人经济”、“一人食经济”快速发展,而这群人的消费能力,也不可忽视。
据国家相关数据统计,2022年时,我国的独居人口高达2亿,他们更愿意选择方便、快捷的用餐方式。
而近几年,随着经济逐渐回温,我国的旅游业也正在稳步增长。
那些散团、自驾游、驴友队伍,在选择食材时,也会选择能让自己热热乎乎饱餐一顿的自热锅。
在户外探险、军事训练等缺少热水的特定场景中,自热锅也仍有其用武之地。
如此看来,自热锅这种速食品,目前的确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,可是它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机会。
一个产品赛道的冷却,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。
自热锅的兴起与衰败,既反应了市场的多变和残酷,也给许多企业和创业者上了深刻的一课。
乘着风口浪尖蒙眼狂奔,火得了一时却不能长久立足。
在风口消失后,回归本真,实实在在做产品,老老实实卖价格才是王道。
因为在一切平息后,真正能长久存在的,只有那些品质过硬,技术创新的品牌。
正如郎咸平所说:没有被淘汰的行业,只有被市场竞争颠覆出局的企业。
所以,未来自热锅是否能在食品界重新找回一席之地,还要看那些生产厂家,能否拿出了真正的实力,来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。
-END-
资料来源:
财经八卦:《亏损3亿,自热锅凉了?》
中国新闻周刊:《自热锅“嗨”不起来了》
新浪网:《曾经卖10亿,如今无人问津的自热锅》
哔哩哔哩:《吃自热锅食品中毒,自热食品有哪些安全隐患?》
今日沧州:《自热锅不香了?》
*文章内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作者:鸳尾蓝
编辑:一乙木哪个配资平台是实盘的
食品自嗨锅热锅自热锅莫小仙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